電子空間(cyberspace)的發展與規制(2002)
作者:張永偉 來自:法律橋 時間:2004-12-17 22:49:20 點擊:
注:
1.轉引自郭誠忠:《電子商務發展與我國的電子商務總體框架》(二)<http://www.eccn.net/lilun/>
2.Nada Alees Geha, A Journey into Cyberspace and Its Effect on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8 Tul. J. Int'l & Comp. L. 391(2000).
3.John Perry Barlow,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4.A Framework For Global Electronic Commerce
5.典型的論述如 James Boyle, Foucault in Cyberspace: Surveillance, Sovereignty, and Hardwired Censors, 66 U Cin L Rev 177, 178 (1997),在該文中,作者宣稱,"長期以來,熱心于互聯網的人們堅信:互聯網將是免于政府干預之物。"做為網絡自治模式的代表人物,則是電子空間法律研究委員會主席David R. Johnson和美國喬治敦大學的David Post教授,在下面這些文章中,他們建立了網絡自治模式的系統理論: David Johnson and David Post, Law And Borders--The Rise of Law in Cyberspace, 48 Stan L Rev 1367,(1996);. David Post and David R. Johnson, Borders, Spillovers, and Complexity: Rule-making Processes in Cyberspace (Apr 5, 1997) ; David Post and David R. Johnson, The New 'Civic Virtue' of the Internet (Feb 1998); David G. Post, Governing Cyberspace, 43 Wayne L Rev 155 (1996); David G. Post, Anarchy, State, and the Internet: An Essay on Law-Making in Cyberspace(1995) 與之持相同或相近觀點的還有: John T. Delacourt,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Internet Regulation, 38 Harv Intl L J 207 (1997); John Parry Barlow, A Cyberspace Independence Declaration, 65 U. Chi. L. Rev. 1199(1997); Dan L. Burk, Federalism in Cyberspace, 28 Conn L Rev 1095 (1996); Joel R. Reidenberg, Governing Networks and Rule-making in Cyberspace, 45 Emory L J 911 (1996).等,在上述這些學者的參與下,形成了反對政府管理互聯網的系統的自治模式理論。筆者以下對自治模式的介紹和批評,沒有特殊說明的,均引自上述文章。
6.Llewellyn J. Gibbons, No Regulati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r Self-Regulation: Social Enforcement or Social Contracting for Governance in Cyberspace, 6 Cornell J.L. & Pub. Pol'y 475 (1997)
7.同注4。
8.B.carpenter,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Working Group document (1958), June 1996.
9.[英]蒂姆.伯納斯-李著:《編織萬維網》,張宇宏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頁。
10.Developments in the Law-The Law of Cyberspace, V: The Domain Nam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Norms to Internet Governance, 112 Harv.L.Rev.1657, *1658.
11.同注8。
12.同注8。
13.筆者在此用科學史學家T.S.庫恩關于科學研究范式的概念,對自治模式論者的立場進行評價: T.S.庫恩關于范式的概念指"以一種或一種以上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堅實基礎的研究,這些成就被某些特定的科學界人士在一定時期里承認其提供了進一步實踐的基礎。" "一項研究范式就是科學界的一個世界觀,以及它的一整套信仰和承諾――概念的、理論的、方法論的、手段的。范式指導科學選擇問題,評價數據、以及主張理論。" (Kuhn, Thomas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0.)
14.Mark Gould,Governance of the Internet: A UK Perspective-Paper for IIP workshop on coordi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ternet (http://aranea.law.bris.ac.uk/)
15.國際互聯網將全球幾百萬臺電腦主機如蜘蛛網般聯在一起;主機之間互相尋訪、交換信息,而不出錯,是因為每一臺電腦主機在互聯網中都有一個網絡地址,術語為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是一組枯燥難記的數字,例如:192.41.16.10。為了使IP地址容易記憶,電腦網絡科學家就發明了"域名"(Domain Name)的方法,將每一個電腦主機IP地址對應任意一組有意義的英文字母,它確定了我們要訪問站點的網址。域名對于網絡世界的有序非常重要,它被形象的稱之為電子空間的"不動產"。
16.Internet Governance: Towards Voluntary Multilateralism, Keynote Address by Dr. Pekka Tarjanne, ITU Secretary-General
17.A. Michael Froomkin,Of Governments And Governance,14 Berkeley Tech. L.J. 619(Spring, 1999)
18.同注17。
19.在IP地址和域名管理的分工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制定IP地址和域名的技術標準;網絡方案公司(Network Solutions, Inc)對全球電腦主機IP地址和域名分配和管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則提供超級電腦數據庫,儲存全球電腦主機IP地址和對應的域名;國際互聯網中心(InterNIC)則統籌以上三個機構的關系,并具體負責全球互聯網第二層域名的注冊。世界上任何一部電腦主機要聯上Internet,首先要向網絡方案公司申請IP地址,然后向InterNIC注冊域名,這部主機的IP地址和域名就被存入AT&T的數據庫中,就在國際互聯網中占了一個網點。1996年11月12日,為了保證域名政策的公正、公平、公開,由Internet協會(ISOC)、互聯網分址機構(IANA)、Internet架構委員會(IAB)、美國聯邦網絡委員會(FNC)、國際通訊聯盟(ITU)、國際商標協會(INTA)、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共同發起并組織了一個機構,稱為國際互聯網方案委員會(IAHC),負責管理Internet最高域名(TLD)。
由于域名規則制定機構和爭議解決機構基本上在美國,它對地方性商標與域名重合問題、跨國域名爭議解決等帶來了不便,盡管在美國政策的倡導下,對頂級域名方案進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明顯。
20.所謂自然壟斷是規模經濟造成的一種狀況,它使得某一行業只有在一個企業生產的時候才最有效率。這造成以下結果,要么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壟斷企業獨占市場,其他企業難以進入;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進入造成負利潤。電信業具有典型的自然壟斷特征。――參見張維迎,信息、管制與中國電信業的改革,《中國規制與競爭:理論和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233頁。
21.汪向東,互聯網的規制問題,《中國規制與競爭:理論和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262-263頁。
22.Lawrence Lessig, The Constitution of Code: Limitations on Choice-Based Critiques of Cyberspace Regulation. 5 CommLaw Conspectus 181(Summer, 1997)
23.Timothy S. Wu, Note, Cyberspace Sovereignty?--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10 Harv. J.L. & Tech 647 (1997)
24.Jack L. Goldsmith ,AGAINST CYBERANARCHY. 65 U. Chi. L. Rev. 1199(Fall 1998)
25.曹沛霖著,《政府與市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142頁。
26.汪向東,互聯網的規制問題,《中國規制與競爭:理論和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262-263頁。
27.Michael Froomkin, The Metaphor is the Key: Cryptography, the Clipper Chip, and the Constitution, 143 U. Pa. L. Rev. 709 (1995)
28.傳統的加密技術是秘密密鑰加密技術,也稱單密鑰加密技術,簡單的說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握有相同鑰匙的人才能夠解開相應的加密信息。這在信息時代是一件很繁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想和許多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實現秘密通訊,用這種秘密密鑰加密技術就根本不可能。信息時代的公開密鑰加密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在公開密鑰加密技術中,加密密鑰與解密密鑰是不一樣的。我可以將我的加密密鑰公開,成為公開密鑰,而仍將解密密鑰保密,作為秘密密鑰。任何人如果想向我發送加密消息,都可以找到我的公開密鑰,然而,以其加密的消息卻必須用我自己保留的秘密密鑰才能解密。
29.[美]德沃金著:《法律帝國》,李常清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282頁。
30.Lawrence Lessig, Reading the Constitution in Cyberspace, 45 Emory L.J. 869 (1996)
31.Lawrence Lessig教授在 Reading the Constitution in Cyberspace, 45 Emory L.J. 869 (1996);Constitution and Code, 27 Cumb. L. Rev. 1 (1997);The Constitution of Code: Limitations on Choice-Based Critiques of Cyberspace Regulation. 5 CommLaw Conspectus 181(Summer, 1997)三篇文章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32.Lawrence Lessig, Reading the Constitution in Cyberspace, 45 Emory L.J. 869 (1996)
33.楊解君:《關于行政法理論基礎若干觀點的評析》,收于羅豪才主編:《現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326頁。
34.同注32。
35.同注32。
36.同注32。
37.王小東著,《信息時代的世界地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190頁。
38.在WTO的有關協議中,涉及電子空間國際一體化的的法律文件主要有四個,即貨物貿易中的《信息技術協議》(ITA),服務貿易中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基礎電信協議》,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此外,還有一個正在討論中的議題是電子商務。
39.Views & Perspectives: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40.A. Michael Froomkin,Of Governments And Governance,14 Berkeley Tech. L.J. 619(Spring, 1999)
41.據路透社報道,中國互聯網咨詢中心2000年11月和澳門、香港、臺灣等其他大中華地區的當局建立了一套統一規定,管理中文互聯網域名,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羅德,對中國的這一政策提出了批評,他說,控制互聯網的是自由市場規律。他把政府的管理駁斥為落伍的觀念,說成是對互聯網發展的基本不理解。他說,就象在開發荒蠻西部一樣,誰在互聯網占有領先地位,誰就擁有控制權,應該尊重這種市場規律。羅德還批判中國試圖對互聯網施加政府控制的做法。他認為政府不應當在其中起作用。這種沖突最好留給私營企業去處理。羅德說,互聯網實質上就是避開政府的控制,當然他們會感到不高興。
本文發表在《行政法論叢》(第四卷)(羅豪才主編,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蒙張永偉博士授權在此登載,轉載事宜請與張永偉博士授權聯系。)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本文作者:張永偉,來自:法律橋,引用及轉載應注明作者和出處。如需聘請律師,請立即致電楊春寶高級律師:1390 182 6830】
關注法律橋微信公眾平臺 | 楊春寶高級律師電子名片 |
![]() | ![]() |
◆
請注意文明用語,請勿人身攻擊。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項相關法律法規。
◆
您應當對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負責。
◆ 請勿在此提出法律咨詢,法律咨詢請去法律橋論壇。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網站管理員有權刪除違反上述提示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本站聲明:
本站所載之法律論文、法律評論、案例、法律咨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權人均為站長楊春寶高級律師本人。歡迎其他網站鏈接,但是,未經站長書面許可,不得擅自摘編、轉載。引用及經許可轉載時均應注明出處"法律橋",并鏈接本站。本站網址:http://www.xabzw.com/。
本站所有內容(包括法律咨詢)僅供參考,不構成法律意見,站長不對資料的完整性和時效性負責。您在處理具體法律事務時,請洽詢有資質的律師。本站將努力為廣大網友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不對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費服務作出正式的承諾。本站所載投稿文章,其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首席主持律師:上海楊春寶高級律師
上海最早的70后高級律師。入選國際知名法律媒體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100位中國業務優秀律師”,榮獲Finance Monthly“2017中國TMT律師大獎",并入圍Finance Monthly“2016中國公司法律師大獎”,系Asia Pacific Legal 500和Asia Law Profiles多年推薦律師,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調解中心調解員,具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任職資格、系上海國有企業改制法律顧問團成員,具有豐富的投資、并購法律服務經驗。[詳細介紹>>>]
業務委托郵箱:LawBridge#163.com